新闻中心 /News
30年前的“天天5分钟”正在长成大产业
30年前的“天天5分钟”正在长成大产业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健身房里,记者见到了刚刚“阳康”的张丽。很长一段时间,她是这家健身房的常客,只是生病后鲜少来店里运动了,为了提高免疫力,同时也为了保持身材,张丽最近打算进行恢复性训练。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身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发健身意识大幅增强,再加上信息技术等的应用和发展,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度迎来不小的增长。
1980年底,《体育报》(现为《中国体育报》)副刊部的编辑们决定创办增刊《健与美》,内容以健康为主,涵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没想到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杂志出版到第4期时,其发行量竟高达150万册。杂志的出版,让人们追求美的愿望如同久旱逢甘霖,尽管也曾遭遇非议,但从很大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健康美的认知。
1983年,首届“力士杯”男子健美邀请赛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行,赛事受到了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的重视。1986年,国家体委还邀请了国际健美联合会主席本·韦德来华观摩第三届的比赛,由于人们热情高涨,比赛最终被安排在了工育场举行。从此,健身运动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风靡。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蛇口在1986年率先开办了一家健身房。它位于五星级酒店内,无论从器械到课程,虽都不及如今的健身房丰富多样,但它的开办,却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健身房。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健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生意。
然而,受到器材来源维基体育官网、教练数量以及当时消费水平等的限制,行业初期开办的健身房普遍规模较小,寿命也较短。直到一档电视节目的推出,让健身运动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天天跟我做,每天5分钟”,这是1993年5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的专业健身节目——《健美五分钟》。节目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制作,每天早晨7点半播出。每期虽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主持人马华,穿着高开叉健,伴随着《Spotlight》的背景音乐,在电视里带领大家锻炼的场景,仍是很多70后、60后,甚至50后的回忆。
流畅自如的动作、精心设计的口令,再配上韵律感极强的音乐,让运动变得简单易行,充满愉悦。当时的马华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第一代健身网红,也许年轻一代的母亲和祖母,说不定都是曾经的“马华女孩”。
节目的火热不仅塑造了马华的个人IP,也让节目背后的赞助商浩沙集团看到了机会。随着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他们趁热推出了连锁健身房“浩沙健身”,且上来就是“遍地开店”。国际化的管理、时髦的教练、精心设计的操课……让健身房看起来更加“高端”,定价高昂的年卡也不能阻挡人们对时尚运动的追求,这令很多“圈内”人看到了“钱景”。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再一次点燃了人们对健身运动的热情,也助推了健身行业的一次集体腾飞。在此期间,青鸟健身、一兆韦德、中体倍力等连锁健身俱乐部不断占据行业市场。高达40%的毛利率也让很多从业者趋之若鹜,此后,很多健身房都得到了利润和获客的双增长。
然而,由于健身房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缺乏创新,渐渐地,健身房老板们发觉“狼多肉少”的现象愈发明显,加入价格战似乎成了“救命稻草”。市场的饱和,让很多健身房落入了“不打折必死,打折了等死”的经营怪圈。
2006年,一些知名连锁俱乐部的年卡还能卖到6000~8000元,普通健身房的价格为3000元左右。仅5年后,一些小型俱乐部的价格甚至不足千元。也因此,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健身房销售小哥那句“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广告,那是背后健身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一年,一个类似于计步数据库的公众号,正式投入使用,它就是“微信运动”,用户不仅可以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还可以为其他用户点赞,或进行步数的PK。很多人为了占领“步数排行榜”的封面,纷纷走向室外参与徒步或慢跑。“如何提高自己的微信步数”还曾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这一年,为解决传统健身房改造的市场痛点,原青鸟健身董事长王峰尝试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将店面打造得小而美,并利用新技术为传统健身房降本增效,拥有新型经营理念的光猪圈从此诞生。
这一年,一款免费的互联网健身App——Keep上线。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让用户根据App中提供的视频引导参与到运动中来。自上线之日起,Keep创下让互联网行业侧目的用户积累速度:8天时间获取100万用户、39天时间获取1000万用户。
在有线年才能让马华为全国观众所熟知。但在如今的短视频时代,或许7天的直播就可以让一个健身网红迅速出圈。
2022年4月,健身教练刘畊宏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健身操,成为健身直播界的“现象级”主播,并迅速引爆线上健身热潮。通过线上直播和短视频发布,刘畊宏收获了大批被称为“刘畊宏女孩”和“刘畊宏男孩”的粉丝,他们虽然大多居家,但可以跟着刘畊宏一起跳操,还可以与主播实时互动、“在线批作业”。
然而,做一名健身主播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他们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较强的视频创作能力,通过发布多元细分的视频内容来满足不同健身爱好者的需求。
此外,他们还要有直播互动能力,充分了解用户的健身习惯,调动用户的健身积极性。也就是说,教练不仅要自身专业过硬,直播时还要懂得如何跟粉丝互动,毕竟主播面对的是一块屏幕,而非真正的学员。
短视频和直播带动了很多健身UP主的创作热情,很多线下实体健身房和健身教练也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B站(哔哩哔哩)体育健身创作者规模同比增长超七成;2022年1~4月,抖音平台健身类主播人数同比增长38%。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秘书长李海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线上和线下今后会是一种深度融合的趋势,线上的传播其实对线下健身房起到了一定的引流作用。“比如某个用户或许因为跟着线上平台训练,慢慢对健身有了兴趣,进一步会考虑是否需要更专业、精细的指导和服务,而此时的实体健身房就起到了一定的承接作用。而线上平台同时也丰富了线下实体健身房的服务业态,拓宽了服务半径,一定程度上为健身房增加收入。”
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体育课的张菁,如今已是国际健身裁判员,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线上视频虽然也可以教你瘦腿增肌,但具体到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以及动作和姿势是否标准,其达到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这种能够对学员有针对性训练的教学指导是线上平台所不能给予的。“教练的手哪怕轻轻地触一下学员发力的身体部位,那学员就会对训练效果有不同的感知,对动作也会有新的认识。”此外,健身房还兼具社交性,当大家在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时,会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
“我都鼓励我们店的教练做短视频,也是宣传的一种手段吧。”彭海是张丽所在的健身房的店长,为了提升业绩,他也做了很多尝试,例如直播卖课。但长期经营线下门店的他也有不同的理解,“线下门店也有自身优势,比如上操课更有气氛,灯光、音响、教练员就在眼前,另外健身房的器械也更专业,线上课很难做到。”
然而,线上渠道的宣传和推广确实也是缓解当下实体健身运营状况不佳的一条路径,彭海说,“这么多年的口碑,很多老会员信任我们,加上我们也在短视频平台带货卖课包,比起有些健身房都提前放假回家过年了,我们算是还可以的。”
最近一个多月,有些教练和会员生病不能到店训练,彭海不断调整课程安排和营业时间。“也不能逼着教练生着病来上课,病刚好也不能太逞强,是不是?所以我们最近做了很多调整,主要还是一些恢复性训练,都是低强度的。”
如今,整个健身行业也在做“恢复性训练”。多家连锁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预计,2023年3月前后,健身房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情况会比之前越来越好。
有市场,自然就有资本的青睐,健身赛道历来也是资本争夺的高地。据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从2007年起至今,运动健身赛道的融资金额已超600亿元。
2022年,虽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健身领域的投融资也未完全停滞,据公开资料梳理,全年融资事件共有12起,其中既有包含椭圆机、划船机等的硬件设备,也有直接服务于消费者的线下健身房。例如,主营健身房管理系统的乐途健身和勤鸟运动,也在2022年分别获得了千万级的投融资。
据精炼GYMSQUARE发布的《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健身房活跃用户总量为2420.2万,较2020年全国2340万人的数量有所增加,增福为3.4%。然而,相比较2020年全国累计50288家健身房的总规模,2021年健身房规模出现负增长,净减少1998家,其中综合健身房减少数量为1454家,增长率为-4.0%。“年卡+私教”仍是传统健身房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痛点就在于很多教练员的心思放在了拉新客、搞经营,而不是在服务用户上,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李海说。
从整个健身行业市场来看,打破旧有传统会员消费模式,通过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赋能运营和管理,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李海认为,沉浸式、交互式的智能健身体验将是健身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例如健身镜、智能哑铃等近年来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健身器械中,不仅可以实时记录运动数据,还可以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课程内容方面,张菁建议,“未来的健身房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细化的研究,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课程,例如青少年体能训练、对孕产妇的恢复性训练等。”
“健身房的小型化、社区化也是大势所趋。”李海说,“大平米的健身房其成本相应也会更加高昂,而今后健身房会更加强调质量、服务和客户体验。”
某健身工作室负责人认为,规模很重要,但接下来,无论是传统商业健身房还是新兴的小而美的工作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服务和教练的专业化将会取代单纯的规模增长,成为一家健身房以及健身行业的核心竞争力。